创业教育
导语:从课堂、书本到实验室,不断攻坚克难,最终将技术开发成产品,并面向市场和用户,申请了11项发明专利。这是我校一个学生团队在老师指导下向社会和市场找问题,通过专业学习回答市场之问的典型。团队的学习成长历程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殷切期望,是对学校“24字”人才培养目标的生动解读。团队成果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广东赛区金奖,目前正在积极备战国赛现场决赛。创新创业,让你的大学生活不一样,让你的人生履历更精彩,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该有的样子!
2023年11月3日《广州日报》对该团队所作出的成绩进行了专门报道,在此予以转载。
广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何振霆带领的“芯热管家”团队近日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一款反重力高极限复合吸液芯微热管。近日,记者从广州大学获悉,该项目获得了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金奖。同时,团队创业产品还申请了11项发明专利。
意外被手机烫伤,埋下探究的种子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5G技术的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性能要求的提高,传统的热管在芯片散热方面存在效果结合差、弯折难度大、做微做薄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芯片散热功能的发挥。
何振霆从小就擅长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并对所见现象深入思考。在中学时期,他在处理事务时不慎将还在工作的手机放进裤袋,导致腿部被烫伤留下印记。这一经历让他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一部小小的手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如此高的温度?为何手机在这种环境下散热效果几乎无法发挥?对此,他对散热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大学刚入学一周,何振霆通过一次讲座了解到向建化教授在做热管方面的研究。在一次科技创新比赛中,他主动寻找向建化教授,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热管领域深入研究的渴望。
向建化教授看到他对该领域的热情,向他介绍了一个新的方向——复合吸液芯微热管。这种热管具备反重力特性,能够有效帮助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散热。在向建化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下,何振霆加入了教授的课题组,开始了热管技术的研究之旅。
学习一项全新的技术,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致力于沟槽设计和烧结材料的制作,微小参数的微调甚至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为了突破研发的难题,团队成员奋斗在通宵达旦的实验室中,而何振霆更是乐此不疲,甚至决定在实验室过夜,以便观察实验数据并节省时间。
团队成员在讨论产品优化
经历了上千次实验和数百次小组讨论之后,团队最终成功地研发出了一款复合吸液芯微热管,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加工方法。这款复合吸液芯微热管凭借其卓越的技术优势,包括反重力特性和高传热极限,最高传热功率达到了40.1W,显著提升了芯片的散热性能,为移动设备提供了出色的散热解决方案,为整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大学生创业产品获11项专利
何振霆深知团队研发的热管在移动设备和穿戴设备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于是他组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芯热管家。然而当他充满自信地与穿戴设备厂商展示了其卓越的性能表现,厂商却对热管性能提出了质疑,有些厂商虽然愿意试用,但实际的散热效果并未达到实验室中的良好表现。
芯热管家热管
各种挫折让团队对创业梦想产生了动摇,然而何振霆并没有放弃,他始终鼓励着团队成员,不断寻找问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热管进行优化改进。
面对团队研发的热管缺乏实际使用测试的困境,何振霆主动联系企业,希望能够获得产品实验的机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优化后,“芯热管家”团队终于使热管在实际使用中展现出稳定的散热效果,并成功地应用于多家企业的产品中。
如今,何振霆团队的“复合吸液芯热管”项目获得了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金奖。同时,他也申请了11项发明专利,为自己的研发成果保驾护航。